圖:南京警方
“崔警官,你來了!快坐,我有好些事情要給你說……”獨居老人楊秀珍打開門,笑臉盈盈,用手緊緊握住民警崔圣菊的警袖,像見到親人一樣打開了話匣子。
在南京市雨花臺區福潤社區,居民們總能看到崔圣菊的身影——一束馬尾辮、一副無框鏡、一身“藏青藍”。她穿梭于樓棟之間,或傾聽老人訴求,或調解鄰里糾紛,或步履匆匆趕往居民家中……崔圣菊用14年光陰,將“治安亂點”變成“零發案”社區,讓“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誓言在3588戶居民心中生根發芽。
4月28日,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南京市公安局雨花臺分局西善橋派出所教導員崔圣菊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社區蝶變:一個“筆記本”,蹚出新路子
翻開崔圣菊泛黃的筆記本,2011年的記錄依然清晰:“圍墻缺口需立即修補”“3號樓張大爺獨居需每日探視”……這樣的“民生”筆記本足足有12本,它們見證著福潤社區的蝶變。
2011年4月,初任福潤社區民警的崔圣菊,面對的是一張“疑難考卷”:社區102棟樓里,近半數為流動人口,圍墻破損、監控癱瘓,月均發生盜竊案十余起。可崔圣菊并未氣餒,她立下誓言:“既然我是這里的社區民警,就一定要改變現狀!”于是,崔圣菊開啟了“鐵腳板+筆記本”的攻堅模式。
每天傍晚6時,當同事結束工作,崔圣菊的“延時服務”才剛開始。她帶著筆記本逐戶敲門,3個月走遍3588戶住戶。“10戶里只有三四家愿意開門。”她說,于是她索性把印著自己手機號的聯系卡貼在樓道,并承諾“24小時隨叫隨到”。
硬件改造緊隨其后:38處破損圍墻修復、102扇防盜門更換、56個高清探頭安裝。半年后,小區侵財案件銳減90%,入室盜竊連續8年“零發案”。居民們發現,那個總在樓棟間穿梭的身影,正改變著小區。
“小崔熱線”:6萬余次響鈴連民心
“叮——”深夜12時的鈴聲劃破寂靜,崔圣菊接起電話后,對方卻不再應答。無聲來電持續半月后,那頭終于傳來低沉男聲:“崔警官,我服了!”原來,這位居民為試探“24小時熱線”的真偽,連續撥打崔圣菊的電話。這段故事成為“小崔熱線”的傳奇開篇。
2011年,崔圣菊將私人手機號公開為社區服務熱線,14年接聽6萬余次,解決群眾問題1萬余件。從樓上漏水到證件辦理,從夫妻矛盾到送醫買藥,這部“社區110”從未讓居民失望。
2022年除夕前夜,福潤雅居小區的一對老夫婦向崔圣菊求助,“崔警官,馬上過年了,可是我的樓上一直漏水,請幫幫我們。”崔圣菊連夜聯系房主陸先生。讓崔圣菊沒想到的是,陸先生也曾向崔圣菊求助過。于是他立即購置材料維修,在48小時內完成了修理。
如今,“小崔熱線”升級為“全網服務”。她建立了23個微信群,整合網格員、物業、城管等力量,居民發條信息就能解決難題。“能辦的一定辦”不僅是承諾,更化作6萬多次的溫暖回響。
小崔志愿者服務隊:“你撲下身子,群眾掏心窩子”
在福潤社區,22名志愿者組成的“小崔志愿者服務隊”已成獨特風景。這支隊伍的誕生,源于崔圣菊走訪時的揪心發現——70歲的王奶奶獨居10年,家里堆滿撿回的廢品,床褥潮濕發霉。她當即挽起袖子打掃房間,自此開啟“每周必訪”模式。
在西善橋派出所二樓,崔圣菊辦公室懸掛著一幅書法作品:成為一束光,照亮更多人。這恰是“小崔志愿者服務隊”的工作信念。她說:“群眾的愛最樸素,你撲下身子辦事,他們就給你掏心窩子。”
14年來,服務隊為獨居老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更在老人看病困難時陪伴就醫。幫扶故事中最動人的,當數鮑女士:丈夫車禍去世后,她帶著兒子擺攤賣臭豆腐維生,因占道經營引發投訴。崔圣菊沒有簡單執法,而是協調合法攤位,又幫其找到物業保潔工作,繳納五險一金。如今的鮑女士已成為社區網格員,從“被幫扶者”變身“助人者”。
從“小崔”到“崔姐”,14年光陰讓青絲染上白發,她卻將福潤社區從“治安洼地”澆灌為“幸福高地”。而她最珍視的,仍是居民那句“有困難,找崔姐”。(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彪通訊員 雨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