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在博物館里遇見‘寧’”——南京市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南京城墻博物館舉行。圖為中華門燈光秀。 實習生 馮家瑢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南京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始終堅持創新,讓改革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讓博物館成為文化惠民主陣地。
“展”卷金陵,百余項展覽和活動將陸續登場
活動現場,南京博物館行業數字人“寧小博”為大家作了精彩推介。5月“博物季”,南京推出三大特展,分別為六朝博物館“遇見達利”特展、南京城墻博物館“國王巖”特展以及南京市博物館“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特展。
同時,還精心挑選了“2025年度南京十大推介展覽”,分別是:南京市博物館推出的“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南京市江寧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的“尋寧——南京市江寧華西村考古成果展”、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推出的“破曉——城市接管中的人民公安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推出的“永恒的記憶——南京大屠殺文獻展”、南京城墻博物館推出的“國王巖——德國最險固的堡壘特展”、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推出的“信仰的力量——莫斯科歸國雨花英烈事跡展”、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推出的“抗戰烽火 萬眾一心——周恩來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史料展”、孫中山紀念館推出的“不朽的豐碑——孫中山逝世100周年紀念特展”、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的“風從東方來——賓貢士子留學之路與東亞文明交融展”、南京市溧水區博物館推出的“江南詩意地 漢韻六朝輝——溧水區博物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文物展”。
此外,還有100余項特色展覽和社教活動將陸續登場,帶來豐盛的文化大餐。
“顆粒歸倉”,近60萬塊城磚“回家”
在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方面,南京一直在行動。
2016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與南京古都城墻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顆粒歸倉 守護城墻”項目,旨在面向全社會征集散落的城磚線索,共同尋找、守護城墻,也共同守護屬于南京人的集體記憶?;顒又两褚鸦厥战?0萬塊城磚,用于城墻修繕、學術研究及展示。
活動現場,南京市城墻管理中心向一批積極提供城磚回收線索的“城墻守護人”頒發證書,感謝他們為南京城墻保護事業作出的積極貢獻。
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文物保護部的巫驍和來自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的陳曦這一對文博伉儷,在活動現場深情講述了“吳煦檔案保護修復項目”背后的故事。
文脈永續,讓更多孩子“在博物館長大”
在南京,博物館早已成為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
來自拉薩路小學的同學們,用一場《我在博物館長大》的表演,講述了他們在博物館的一場奇遇。
為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南京開展全市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建設工作,整合公布全市博物館教育資源,積極為社會開展實踐教育、研學活動及課程開發提供便利。
活動現場發布《南京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100個項目,充分釋放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簽署《合作共建博物館方向微專業框架協議》,在建設博物館微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推進博物館備案等方面開展合作;市文旅局和南京曉莊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推進雙方資源共享,更好地服務社會。(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