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張家港召開深化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動員港城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為推進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增長極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今年正值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張家港召開30周年,也是該市獲評首屆全國文明城市20周年。在這個重要節點,張家港成功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七連冠”,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市。
作為新一輪精神文明創建周期的起步之年和深化更高水平建設的關鍵之年,張家港制定了《深化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持續擦亮“文明張家港”金字招牌。
文明之美美在城鄉環境的凈化美化,張家港將結合文明潤城“六大行動”,開展“垃圾不落地”專項行動和全域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推進“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示范區建設,在“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架道路”橋下空間,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綠化景觀、健身場所、文化場景,為市民提供更多“橋下微客廳”。
小區、樓道、菜場既是城市生活的“最小單位”,也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張家港將深化文明細胞工程,推進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和物業管理全覆蓋,繼續做好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同時豐富文明樓道建設內涵,打造一批務實有效、特色鮮明的文明樓道實踐點,發掘、培育一批文明樓道“主理人”,真正實現“小樓道傳遞大文明”。
文明風尚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張家港將持續開展道德風尚行動和文明新風傳播行動,放大“張聞明”品牌效應,健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推選宣傳、禮遇幫扶機制,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讓文明自覺、德法兼治融入城市血脈;不斷豐富“張聞明e空間”網絡文明品牌內涵,實施正能量行動計劃,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文明實踐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抓手。張家港將放大文明實踐全域覆蓋、貼近群眾的優勢,實施“文明實踐+”工程,推進資源整合,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建設一批文明實踐帶、精品線路等,組織文藝院團、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等與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掛點聯系,結對共建,拓展文明實踐伙伴計劃,構建“文明實踐搭臺、各方都來唱戲”的生動態勢。
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張家港將堅持以城帶鄉、全域文明,推進婚喪禮俗改革,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做法,倡導喜事新辦、白事簡辦;完善村規民約,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創新開展“三下鄉”“三進城”,促進城鄉資源雙向流動、城鄉需求有效銜接,動員廣大農民美化人居環境,建設文明鄉風。
全民參與是文明城市建設的動力源泉。張家港將孵化培育市民文明觀察員,持續壯大“市民巡查團”隊伍,引導、帶動廣大市民提升文明素質和文明意識;常態化開展“文明365”小區集中服務日活動,及時回應群眾訴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利用“文明隨手拍”、“12345”市民熱線、友愛港城網等平臺,讓市民隨時隨地參與不文明行為治理,營造全民監督、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張家港市委書記韓衛表示,將不斷放大“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特色優勢,聚焦“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統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全國文明城市高水平建設,同步提升港城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努力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記者 楊溢 陳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