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除了火熱的蘇超和“書超”外,為期三天的蘇報青少年新聞寫作營也與兩大熱門賽事和活動同頻共振,一場場精彩的講座,讓前來參訓的小學員們收獲滿滿。7月6日,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銳專程從上海趕來,給蘇州日報社暑期青少年新聞寫作訓練營的小學員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閱讀與寫作課。
帶著“青蛙尾巴”于生活中捕捉靈感
周銳與寫作的初次相遇在一年級時奶奶送給他的《豬八戒吃西瓜》的圖畫書里。“當時年紀還小,但是我卻從這本書里汲取靈感,用拼音和歪歪扭扭的簡筆畫,在本子上‘寫’下了人生第一個自創故事。”周銳回憶道。成年后的周銳,先是在成人文學圈“摸爬滾打”。“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別人都是先在地方刊物試水,我一下子就投到國家級別的《詩刊》,而且第一篇就發表了,給我帶來了莫大的鼓勵。”他笑著說。
而周銳與兒童文學的緣分來源于一次偶然。1979年,當時還是船員的他瞥見《新華日報》上《江蘇兒童》雜志的廣告。“當時我投了一篇兒童詩《下雨天》,20天后我收到了編輯部‘重點作者’的邀請,每個月都會寄給我一份期刊。”周銳說,作為“禮尚往來”,他也常常給雜志投稿,從此一頭扎進了兒童文學的奇妙世界。
他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獨特,充滿了幽默與想象力。《幽默聊齋》《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等故事深受孩子們喜愛。憑借這些優秀作品,周銳斬獲了第二、三、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在周銳看來,兒童文學的靈魂就是想象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就是靈感。“就像青蛙雖然沒有尾巴,但它當蝌蚪時的尾巴,代表著永不熄滅的童真,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成為青蛙后也要將這份純真保留!”他說。
跨界挑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除了在兒童文學創作上成績斐然,周銳還勇于挑戰新領域——繪本創作。“我在給好友贈字的時候,往往加些點綴,比如給王一梅加點梅花,給湯素蘭加點蘭草,給劉保法加一只他童話里的風箏。出版社便以為我會繪畫,想跟我合作一套自寫自畫的京劇故事書。”周銳告訴記者,盡管從未專門學過繪畫,可對京劇的熱愛和骨子里的好奇,讓他決定接受挑戰。
為了畫好繪本,周銳從臨摹京劇劇照開始,一點點學習繪畫技巧。在繪畫過程中他發現,劇照的單一角度會讓繪畫作品十分僵硬,后來他學著著名畫家韓碩的畫法,慢慢生動起來。他把自己寫過的故事當作素材,在創作故事插畫這一有趣的練習中,不斷提升技巧。“給孩子們畫畫,得注意童趣。這一點我有些得天獨厚,我是個沒有充分長大的人,像一只有尾巴的青蛙,這尾巴就是童真和不會消失的想象力。”他說。
2024年周銳出版了《當京劇遇見三國》系列繪本,今年已經70多歲的他又推出了《飛禽走獸唱大戲》系列繪本。“這幾年來我的書都由我自己畫插畫,這種‘全創作’的模式,讓我覺得可以在作家和繪者之間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周銳說,京劇和繪畫一直是他感興趣的領域,興趣是學習的內生動力,而好奇、大膽的性格也讓他能夠帶著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全新的挑戰,“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多晚開始都不算晚。”
送給小學員們的寫作“秘籍”
談及閱讀與寫作,周銳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閱讀方面,他反復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不要讓專家書單限制了孩子”,他語重心長地說,“要帶孩子去書店,閱讀就像一場奇妙的冒險,只有讓孩子自己選擇路線,他們才能真正享受其中的樂趣。”
而在寫作上,周銳認為閱讀是關鍵。他坦言,自己小時候對語言詼諧的書籍更感興趣,癡迷于魯迅的犀利、果戈理的幽默、馬克?吐溫的詼諧。就像蜜蜂采蜜,在閱讀中不斷汲取養分,讀得多了,在寫作時從喜愛到模仿,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同時,他還鼓勵孩子們用心觀察生活,“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可能成為寫作的寶藏。同學們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本子的習慣,看到有趣的細節就記錄下來。”他還特別強調,要保持一顆童心,大膽想象,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要在閱讀中成長,在成長中閱讀。”周銳寄語小學員們。(記者 祁海琳 王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