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漫步于常州市天寧開發區(青龍街道)青竹苑社區周邊,只見道路暢通如織,車輛秩序井然。附近居民感慨道:“從前下班途經此處,道路被攤位擠得水泄不通,夜晚更是油煙彌漫。如今可真是通暢又舒心。”
流動攤販雖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居民生活、帶動了就業經濟,卻也衍生出諸多問題。為攻克流動攤販管理難題,青竹苑社區以志愿者自治為核心引擎,凝聚多方力量開展游攤集中整治行動,攜手共繪干凈整潔、秩序井然的社區新畫卷。
自治引領:從“被動整治”到“主動治理”
夏日的熱浪里,曾幾何時,寬敞的人行道被流動攤販的餐車擠占得滿滿當當,煎炸烹炒的油煙與高分貝的叫賣聲交織,如同一幅雜亂無章的市井“噪畫”,既讓周邊居民苦不堪言,又給道路通行安全埋下了隱患。整治行動伊始,社區志愿者團隊便化身為“民情偵察兵”,與物業工作人員一道,對轄區內流動攤點經營者展開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行動”。志愿者們以耐心細致的溝通,叩開了攤主們的心扉,精準掌握了他們的經營需求、生活狀況和實際困難,為后續治理筑牢了堅實的民意根基。
基于詳實的調研成果,社區志愿者代表結合自治理念,向相關部門提出了“志愿搭臺、自治鋪路,規范經營、共守秩序”的創新建議。自6月初起,在志愿者的溫情引導下,青竹苑小區門口的18個流動攤販欣然“入駐”指定的集中經營點位。社區與攤主們共同制定了《流動攤販自治管理公約》,讓攤主們從“被管理者”華麗轉身為“自治主角”。如今,攤主們無需再東躲西藏,在自主規劃的經營空間里,生意愈發紅火,臉上洋溢著自信與從容的笑容。
多元自治:從“單兵突進”到“協同共治”
為防止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等問題“卷土重來”,青竹苑社區匠心獨運,構建起“黨建引領+志愿自治+多元協同”的基層治理新模式,精心打造“社區志愿者+攤主自治小組+居民監督隊”的三維自治網絡,讓治理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活力。
今年5月以來,社區志愿者牽頭,多次組織城管、攤販和居民代表召開“自治協商會”。在協商會上,各方代表圍坐一堂,攤主們敞開心扉訴說經營中的酸甜苦辣,居民們坦誠表達對環境與秩序的訴求。經過多輪民主協商,最終劃定了特定的經營區域,明確了統一的經營時段,并共同審議通過了《青竹苑流攤攤主自我管理制度》。攤主嚴大姐有感而發:“如今有了固定的‘陣地’,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生意穩當了,我們也更有動力自覺維護周邊環境。”
與此同時,社區積極發動居民中的熱心人士,組建了“自治監督志愿隊”。這些戴著紅袖章的志愿者們,每日穿梭于攤點之間,化身治理的“眼睛”和“耳朵”,重點關注流動攤販規范經營、占道問題。在他們的影響下,攤販們逐漸形成了“自我管理、相互監督”的良好氛圍,如同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共同守護著這片經營的樂土。
從“打游擊”的漂泊不定到“有陣地”的安心經營,從“臟亂差”的雜亂無章到“規范有序”的井井有條,小小的便民攤位,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社區自治的智慧與溫度,也守護著城市的“煙火氣”。
展望未來,青竹苑社區將繼續以志愿者自治為紐帶,悉心傾聽群眾的心聲,不斷優化攤位管理機制,讓便民服務更具“人情味”,讓社區環境更加宜居宜業,在基層治理的畫卷上,續寫更多關于自治與共治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