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墻繪打卡熱”在通城興起。特別是借著“蘇超”的火爆浪潮,不少“南通狼”卡通主題墻繪走紅網絡,引來眾人駐足打卡。經墻繪點綴后的村居、校舍、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在城鄉建設中面目一新,迅速串聯起“在地”基因,使緘默不語的青磚石壁開始講述起南通故事。
城市藝術墻繪的走紅并非偶然和個例。近年來,隨著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walk(城市漫步)成為“深度游”新玩法,“無打卡、不City”也成為各地文旅賽道的接力熱梗。僅2025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國就有數以千計的“打卡墻”在熱心網友的社交媒體中被紛紛標記,不僅在線上的潮玩賽道形成了“墻繪IP”新社群,也在線下文旅市場開啟了“墻繪地標”新風尚。隨著這股新風尚,不少城市將墻繪藝術作為美化街區、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甚至成為城市更新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比如,安徽桐城六尺巷文化墻通過典雅古樸的徽派藝術再現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北京的胡同壁畫融入了老北京的民俗風情,喚起人們對舊城記憶的共鳴;西安的3D城墻彩繪不僅通過立體的視覺效果增強了文化表現力,還通過互動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輕游客的關注和參與……這些墻繪作品既是視覺上的美學表現,也成為展示城市個性和文化底蘊的窗口,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魅力。墻繪通過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展示了城市文化在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代之間的交融碰撞,賦予城市空間獨特的藝術氣息。
藝術墻繪不僅是城市形象的“視覺名片”,更是城市基礎設施精細化管理的一部分。不可否認,任何自發的創意都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兼顧安全與風景、秩序與人氣。但這也恰恰是“野生風景”最大的樂趣,少了刻意做作,多了靈動之氣,讓觀者會心一笑。它們也許不那么“規范”,但也需要被城市空間所接納。畢竟,城市需要整潔與秩序,也要有空間安頓生活與巧思。
城市管理應當最大程度地接納創意,在保持開放原則的基礎上,尋找可能的解決辦法,讓“老墻”繪出新色、墻繪保持“鮮活”。這需要從兩方面著手:在選址方面,城市管理部門不妨劃定一些“墻繪實驗區”,選擇工地圍墻、老社區墻面等“城市空白處”作為開放式畫布,聯合在校學生、民間藝人進行墻繪創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內容創作上,鼓勵美術專業師生結合季節更替、城市故事進行主題創作,讓“鮮活藝術”融入城市生活韻律。值得注意的是,墻繪應該是城市景觀的“點睛之筆”,而非千城一面的“流水產品”。在打造彩繪墻時,應立足南通文化特色,結合街區定位與建筑風格,精心設計、巧妙布局,做到“少而精、精而美”。允許自發探索藝術表達,鼓勵民間智慧帶來驚喜,這樣的城市一定是有魅力的,也才能在城市更新、文旅發展等一場場“考試”中獲得高分。
(作者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