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南高新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受訪者供圖
□記者 宋曉華
從“小板凳”傾聽民聲到“文明積分”激發參與,從“好人效應”引領風尚到特色陣地全域覆蓋,一場場以“精準”為名、以“幸?!睘閷嵉纳鷦訉嵺`,正悄然改變城鄉面貌,讓文明之風可觸可感。近年來,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蓬勃開展,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經驗做法,讓文明之花在鹽阜大地處處綻放。
需求導向
服務精準對接“最后一米”
鹽城文明實踐的起點,在于俯身傾聽最真切的民生脈搏。
東臺市以“小板凳工作法”沉入基層,依托智慧云平臺與“千家萬戶大走訪”,精準收集2.3萬條民生需求,形成“微心愿”清單。僅今年前5個月,千余件點派單高效落地,城市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大行動讓幸福觸手可及。同時,500余支特色服務隊伍應需而生——“海春之聲”傳遞政策、“郵路驛站”聯通便民、“藍盾”守護平安,40余家社會團體協同發力,419個普惠與特惠項目如毛細血管般深入城鄉肌理。
濱海縣創新開發近500個文明實踐員公益崗位,將就業困難人員轉化為專業服務力量。經過培訓,他們成為實踐站運營的中堅,實現公益助人與文明服務的“雙向奔赴”。在亭湖區,“亭有愛·志為你”品牌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政策扶持、專業孵化、禮遇保障培育出“劉大姑工作室”“向日葵姐姐工作室”等扎根社區的明星團隊,精準破解民生痛點。而鹽南高新區伍佑街道的“小巷管家”穿梭街巷,依托“紅色郵筒”“紅蘊驛站”等平臺收集鄰家心聲,將服務嵌入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
資源整合
陣地全域覆蓋“活起來”
近年來,我市以“一盤棋”思維盤活全域資源,讓文明陣地既有廣度更具溫度。
建湖縣在縣鎮村三級陣地全覆蓋基礎上,巧妙整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非遺基地等資源,打造32個“有形有感”的實踐點與“一路兩河”文明實踐帶。其創新推出的“城鄉通兌”鄉風文明積分制,將理論宣講、非遺傳承等納入積分范疇,在主城區人流量較大的場所因地制宜探索設置縣級“鄉風文明積分兌換點”,以“積分換實物、排名評先進”點燃全民參與熱情。
響水縣重點提檔3個鎮級實踐所與30個村居實踐站,縣城周邊建成15個“戶外勞動者驛站”,“電暖流”驛站24小時提供飲水充電服務,這種有民生溫度的文明實踐活動登上央視《焦點訪談》。鹽城經開區借力地標中韓文化客廳,打造“匯思想、慧閱讀、繪成長、薈志愿、惠文化”五“HUI”品牌,文明實踐IP形象“韓仔”融入場景。更以“伙伴行動”鏈接中石化、江蘇銀行等社會力量,讓40余個“你點單我服務”項目直抵村居,實踐陣地成為資源奔涌的活水樞紐。
品牌引領
文明實踐融入發展“大場景”
品牌化運作成為鹽城文明實踐融入發展大局的關鍵路徑。
阜寧縣以“六講”(書記領講、骨干主講、名嘴宣講、典型巡講、青年演講、文藝助講)矩陣創新理論傳播,將黨的創新理論化為“文藝+”“比賽+”的生動表達,“百姓名嘴”理論宣講大篷車項目斬獲省志交會金獎。
射陽縣依托郵政物流體系,為黃沙港鎮創客中心注入強勁動能。海鮮實現“24小時到村入戶”,物流成本直降20%。八個直播間及賣場商鋪提供“駐點攬收+專屬客服”服務,助力“老漁人”轉型主播實現邊捕撈邊直播,海產品年線上銷售突破18億元。該縣結合鄉村特色、服務群眾需求和發展要求,通過項目化運作讓文明實踐工作更加規范、系統,打造“草帽大姐”“四季明理”等“向陽而聲”宣講品牌矩陣,形成“238村講在身邊”“鶴她益”“耕讀海上”等45個地域特色項目。
大豐區成立“中國好人”何俊成領銜的道德模范工作室,“好人有好‘報’”公益贈閱等系列活動釋放“好人效應”;“厚德大豐”品牌矩陣下,“豐有禮·文明大豐”“豐有閱·城市書房”等子品牌如群星閃耀。鹽都區更將實踐深度融入治理血脈:“道德銀行”存儲善行、“積分超市”兌換文明、“拱山議事堂”化解糾紛,構建起鹽城“西鄉”清新鄉風;紅色資源被賦予新生——烈士命名鎮村串聯成“紅色步道”集群,“紅領巾”百人百場宣講響徹田野,文明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精神動能。
從精準服務的小切口到城鄉治理的大場景,鹽城新時代文明實踐如春風化雨,浸潤民心,在城鄉大地上繡出幸福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