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揚州大學陽光協會的8名大學生,再次踏入大別山,抵達安徽省金寨縣龔沖村開展支教活動。他們將新穎的教學方法帶到這里,精心開設了一系列讓孩子們耳目一新的“素質課程”:體育課上,孩子們伴隨著動感節拍盡情舞動,活力四射;音樂課堂被搬到了大自然,在田間地頭,孩子們的清脆歌聲與鳥鳴、風聲相互交融;安全急救課程,為孩子們傳授實用技能,切實增強了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從2006年至2025年,揚州大學陽光協會的大學生志愿者20年接力支教安徽大別山,從“80后”到“00后”,一代代大學生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在大別山深處播撒下希望與溫暖的種子,也成為山區20年巨變的見證者。
2006年暑期,揚州大學陽光協會支教團首次走進大別山開展支教。一個孩子把支教隊員們問哭了:“老師,去上大學的路是不是很遠?”隊員告訴她:“很近,就在大山外。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陪你一起去。”這個孩子名叫小雪,是龔沖村最早一批接受陽光協會支教的孩子。在隊員們的鼓勵與幫助下,小雪如愿考上大學、考上碩士研究生。后來,她還遠赴西藏進行支教,用實際行動傳播“陽光”、反哺社會。
20年間,那些接受支教的孩子,不少憑借自身努力考上了大學,開啟了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支教隊員換了一屆又一屆,接力棒始終未曾中斷。當年的支教經歷,不僅改變了大別山孩子們的命運,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志愿者的人生軌跡。
2011年,前往大別山支教的揚大體院學生汪沁霖,如今已成為南京市銀龍花園學校的一名體育老師。她說,那段支教時光對她的人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那時,一顆教書育人的種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發芽。如今,她也常常鼓勵自己的學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用知識改變命運。
與此同時,大別山深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泥濘難行的土路,如今變成平坦寬闊的柏油路;如今的大別山老區更實現了“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的夢想。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不僅讓山里的農產品能夠順利運往全國各地,更吸引了游客。
大別山滄桑巨變的背后,凝聚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戰的各方合力,揚州大學陽光協會志愿者們連續20年的支教接力,無疑是合力中的一朵青春浪花。20年間,大學生們在大別山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用熱情與智慧,鐫刻下了永不磨滅的青春印記。(通訊員 耿金鵬 何寒松 孫祖良 記者 費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