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氣朗風輕,是潤州生態底色的“寫照”,更是環境治理水平的“答卷”。近年來,潤州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點,以科技監測為抓手,在水、大氣、噪聲、油煙等多要素生態治理領域深耕細作,逐步構建起一張天地人一體、全鏈條貫通的“綠色監測網”,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生態支撐。
布點成網,打造生態監測“全天候預警體系”
清晨的運河之畔,薄霧輕籠,風掠過水面,不起一絲漣漪。河道沿岸,水質自動監測標準站安靜地“守望”。每四小時采集一次數據的系統,幾乎不間斷地記錄著水體的每一次波動。特別是在汛期泵站頻繁啟用、水流擾動加劇的情況下,這些“哨兵”承擔起第一時間發出預警、支撐快速響應的重任。
不僅有“水哨兵”,更有“氣哨兵”。潤州區生態環境局在空氣質量國控監測站點周邊1公里內布設了20個空氣微站,構建起一個覆蓋面廣、反應靈敏的空氣質量微感知網絡,可對突發污染事件實現秒級反應,為聯防聯控贏得“黃金時間”。
數據顯示,潤州的生態“底色”正愈加明亮清晰。2024年,潤州區PM2.5年均濃度為34.3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81.1%,連續三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無重污染天氣;國、省考斷面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優Ⅲ比例100%;生態環境類高質量發展指標在全市考核中實現“滿分”。
視頻巡防、自動報警,“硬科技”守護“軟環境”
在潤州,環保早已不是靠腳步丈量、靠經驗判斷的“體力活”,而是有章法、有手段、有數據支撐的“精密工程”。
近年來,潤州正以“千里眼”系統為代表,補足環保監管“最后一公里”。在區內重點區域安裝多組高清攝像頭,全天候無死角監控,一旦發現疑似焚燒、非法傾倒等行為,即可自動鎖定、溯源查處。
此外,潤州區生態環境局在全市率先推進“餐飲油煙在線監測”平臺建設。按照規定,只有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單位需安裝在線監測設備,而潤州主動擴面,將100平方米以上的中小型餐飲店也納入監控范圍。目前,已安裝設備76家,覆蓋率居全市前列,實現對餐飲油煙排放的實時監測、自動報警、精準追責。
以空氣微站、水質自動監測站和餐飲油煙在線監控平臺為基點,潤州已實現環境監測數據多點支撐,實時上傳、統計分析和應用。同時,潤州區生態環境局建立健全數字化信息共享機制,強化各部門聯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接到預警后,相關單位和人員可以快速反應,排查污染源,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項目驅動,構筑城市綠色發展“骨架”
治理不能只靠“管”,更需“建”。在守牢環保底線的同時,潤州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讓綠色發展有“筋骨”、有支撐。
作為全市首批省級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試點之一,官塘創新社區項目以“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破題,統籌推進四明河水系整治、鳳棲湖濕地修復、南山森林生態廊道建設三大生態工程,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的生態基礎格局。曾經雜草叢生的河岸,如今綠意蔥蘢、水鳥翔集;裸露坡地被精細修復為親水綠地,逐步形成城區南部的“生態綠心”。
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的,是產業生態的深度融合。項目規劃建設兩個低碳智能制造產業園,重點引進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綠色產業,總投資預計達18.61億元。通過“以產促綠、以綠聚產”,潤州正努力在綠色空間中培育未來發展新引擎。
科技賦能,向精細化、智慧化治理邁進
目前,潤州正加快謀劃下一階段生態治理路徑,擬在流域交界斷面及重點河道布設更多水質自動監測微站,并引入衛星遙感圖像、無人監測船和實驗室分析數據,構建水污染溯源分析體系,實現“從天到地”“從源到因”的全鏈條閉環治理。
這背后,是治理思路的根本轉變:從“發現問題再處理”到“精準預判、提前處置”,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通過污染分布圖、水體光譜圖等直觀手段,決策部門可以快速掌握污染源頭及走勢,科學調度資源,提升治理效率。潤州正用一張越織越密的“綠色監測網”,書寫出一份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答卷。
本報記者陶立波本報通訊員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