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學生體驗盆景制作。劉禹 供圖
本報訊(記者 劉禹)近日,“守藝傳心承古韻 德潤青衿啟未來——江蘇省國家級非遺走進中國礦業大學”活動舉行。泰州市住建局精心挑選20余盆泰州(揚派)盆景現場亮相,帶領礦大學子沉浸式感受“縮龍成寸”的園林藝術,共赴一場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文化盛宴。
盆景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泰州是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揚派”盆景的發源地。泰州(揚派)盆景藝術風格為“層次分明,嚴整平穩;造型如字體,片狀似云層”。采用棕絲“精扎細剪”的造型方法,“一寸三彎”的制作技藝享譽國內外。代表性人物有王壽山和萬覲棠,他們均于1989年9月被原國家建設部追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稱號。
此次活動亮相的20余盆泰州(揚派)盆景或蒼勁古樸,或清秀雅致,以“一寸三彎”的剪扎技藝,將山水意境凝縮于方寸之間。從虬枝盤曲的松柏到玲瓏精巧的微型盆景,每一件作品都展現著工匠對自然的敬畏與對技藝的極致追求。“這些盆景仿佛會‘說話’,枝條的走向和布局都在傳遞中式美學的韻味。”現場駐足觀賞的學生感嘆道。
活動中,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會長、泰州市住建局四級調研員羅玉燕為學子們帶來了一場生動的文化講座。她以泰州(揚派)盆景的歷史脈絡為引,分享了自己數十年堅守技藝的初心。活動還特別設置了“盆景制作體驗課”。在羅玉燕的指導下,學子們親手為小型文竹修剪枝葉、體驗“精扎細剪”的技藝精髓。“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處處是門道!”“親手觸碰泥土和枝葉,才真正理解了‘匠心’二字的重量。”一位參與體驗的學生表示,這場活動不僅讓自己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更激發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泰州(揚派)盆景走進中國礦業大學活動,是推動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羅玉燕表示,通過展覽、講座、體驗相結合的形式,非遺不再是博物館中的靜態展品,而是成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創新的文化載體。以盆景為媒,架起青年與傳統文化的橋梁,探索非遺進校園的創新路徑,讓更多年輕人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