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雨下得大,快進來歇歇,喝口水。”“看天氣預報,這兩天都有暴雨,咱店里店外要做好防范措施。如果發現積水或者別的隱患,一定要馬上通知我們,安全第一。”6月20日一大早,徐州市賈汪區大泉街道新泉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將和轄區網格員一起,對社區沿街店面進行安全檢查。店主們對張將都很熟悉,也非常配合檢查工作。
這樣的場景是張將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我們社區有現代化的住宅小區,也有安置住房的老小區,7200多戶、18400多名居民……”談起大泉街道新泉社區的基本情況,張將如數家珍,“這個社區具有人員結構復雜、利益需求多元、矛盾問題集中以及治理難度較大等特點。”張將深知,只有把每一處細節都抓在手上,才能守護好居民的安全。
“服務群眾,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張將堅定說。任職社區書記以來,張將堅持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成為令居民稱道的“貼心人”;他帶頭訪民情、聽民意、匯民智,推動社區從“生人社會”向“熟人社區”轉變,努力當好美好和諧社區的“領頭雁”。
2023年7月,一場大雨突襲,泉城花都A區積水嚴重,眼看水就要漫進一樓住戶家中。“大伙放寬心,水不退,我不退!”張將站在積水里,聲音堅定。他迅速協調相關部門,調來潛水泵、抽水機,雇來大型推土機,全力排水。幾個小時的奮戰,水漸漸退去,他又馬不停蹄排查管道、疏通堵點,解決了積水問題。居民王先生感慨:“當時站在窗戶邊,看到張書記站在積水里冒雨指揮排水,心里特別踏實,也特別感動。”
泉城花都A區4棟高層住宅電梯因脫保停用,居民上下樓成了難題。張將得知后,迅速行動,聯系有關部門檢測,讓電梯重新運轉。一住戶家失火,社區第一時間響應,聯系住戶、撲滅火源;發現消防通道不暢,他組織各方商議,硬化路面施劃停車位,解決停車占道問題。樁樁件件,都是他用心用情服務群眾的見證。
在基層治理中,張將精細化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社區140多名網格員,每人包掛至少50戶居民,常態化走訪。”作為大泉街道新泉社區網格長,張將帶頭做到“人熟、地熟、情況熟”,同時要求網格員更是如此。
在新泉社區,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新連心”網格服務小分隊。他們重點關注社區內的精神障礙患者、困境兒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上門服務。誰家媳婦生了孩子,誰家老人生病無人照顧,誰家孩子放學沒人管,網格員們都一清二楚,一有問題,隨時幫忙解決。
網格員鹿燕,在泉城花都A區物業公司撤離、電梯面臨停擺時,連夜挨家挨戶動員收費;電梯故障停擺,她第一時間給高層獨居老人送去食物。網格員王潔承擔小區費用收取工作,保障小區正常運轉;網格員吳文珍開著流動剪發三輪車,上門為老人理發。“有事就找網格員”,在新泉社區,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樓管兼職網格員,是新泉社區治理的又一創新。他們既是物業管理人員,又化身社區治理的“生力軍”。日常巡查、隱患排查,及時發現處置消防通道堵塞、電線老化等問題。社區建立聯動機制,通過一日一詢問、一周一碰頭、一月一小結,讓矛盾糾紛就地解決。
為了讓“生人社區”變為“熟人社區”,張將和社區工作人員想出了不少妙招,組織文藝演出、書法比賽、乒乓球比賽等文體活動。社區還借力“大黨委”成員單位資源,與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汽車與交通安全學院黨總支開展校地共建。大學生走進小區,開展汽車保養、應急救援等知識培訓,既服務了居民,又提升了自身能力。
如今的新泉社區,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高漲。“社區就如同我們的家,唯有大家齊心協力,方能讓這個家更加美好。”新泉社區居民李女士說。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網格化管理、拓展熟人社區建設、加強校地共建、完善聯動機制、推廣志愿服務,打造幸福和諧社區。”張將表示,從“生人”到“熟人”,從“陌鄰”到“睦鄰”,新泉社區正朝著幸福的方向闊步前行。
記者手記
織就基層治理“幸福網”
在新泉社區采訪時,讓記者深深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與張力。張將和他的團隊,用腳步丈量社區,用真心服務居民。每一個創新舉措,都源于對居民需求的洞察;每一件為民服務的小事,都凝聚著對社區的熱愛。
網格化管理,讓社區治理更精細;樓管兼職網格員,為社區安全保駕護航;熟人社區建設,讓鄰里關系更融洽。這些看似簡單的舉措,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付出與堅守。居民們臉上的笑容、發自內心的認可,就是對社區工作最大的褒獎。
基層治理,看似平凡,卻關乎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新泉社區的實踐告訴我們,服務群眾,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心、用情、用力織就基層治理“幸福網”,讓社區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園。本報記者 李權 張雷